篇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民国,总有那些奇人令人高山仰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5 15:00:51    

这世上总有一些令人高山仰止的奇人,他们不仅有天才的智慧、渊博的学识、不世的才华,还有高洁的情怀、率真的个性、不阿的气节,总之,他们卓尔不群,无论何时何地,或沉或浮,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民国这些人》的作者徐百柯从故纸堆和后人的记忆里钩沉起梅汝璈、顾维钧、梅贻琦、张季鸾、卢作孚、陈望道等79个这样的奇人,这些奇人,都是民国那年代过来的学者、宗师、泰斗,是典型意义上的“士”,他们或迂腐或耿介或痴狂,但骨子里都是硬朗、性情、有趣的人。

顾维钧

“曾经有那样一个年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这是《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专栏最佳专栏“钩沉”的获奖词,也是对北大硕士徐百柯结集成书自己主笔两载的 “钩沉”人物《民国这些人》最得三昧的评价。

这本书,我已经看第二遍了。第一遍是一睹为快,躺在床上快速浏览而过的,第二遍是细嚼慢咽,是坐在书桌前用笔圈点回味的。每个人物基本都是1600字左右,但对人物场景白描式的刻画、对史料掌故恰如其分的运用,以及作者诗一般低徊的笔触流露出的深情和追慕,令书中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栩栩如生,他们穿过时间隧道,带着一股清新爽朗的气息,向我们一一走来……

这些人,有的在当时就光芒四射,他们的名字曾照亮了整个中国。但天妒英才,他们象流星一样陨落了,有“出山更比在山清”、敢于走出书斋、爬山涉水、身体力行的地质学家丁文江;有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大公报》创办者、首任总编辑、民国时期最具声望的报人张季鸾;有坚持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说真话,不说鬼话假话,最终以身殉报,被军阀枪杀于天桥刑场的中国近代著名记者、报人、政治家林白水;有喜欢旅行、写稿和照相的英俊青年、中国早期摄影记者方大曾,在抗战初期第一个在前线采访中为国捐躯的记者,他的传奇消失在1937,永远定格在25岁。他们的陨落,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张季鸾

这些人,有的性情淡泊,寡于交游,疏于政治,但政治却没有放过他们,历史给他们留下了风霜的印记。譬如温文尔雅历史学家雷海宗在那个晦涩的年代被迫声嘶力竭地承认:“我叫雷海宗,反共反苏二十多年”;社会学家陶孟和,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在50年代连安身立命的专业都保不住,其著作和本人几乎“随之销声匿迹”; 南开大学创办人、校长张伯苓,四十多年,为教育,为中国,辛辛苦苦,劳碌奔波,到处碰壁,百折不挠,晚年却凄凉无奈,因曾出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考试院院长等职,在1950年被当时“进步”的南开师生拒之门外,在校庆的那一天到礼堂去坐一坐都得不到许可…….尽管作者的叙述极其简洁克制,但仍让人扼腕、悲戚…..

张伯苓

这些人,有的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但终于蹒跚一直走到我们这个年代,宁静祥和地安享晚年。《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享年95岁;给我们留下的“两束雄文、一抹背影”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享年95岁;具有魏晋风度、善于清谈、诗词并美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家缪钺享年91岁;会说33种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赵元任享年90岁。我们在欣慰生命韧性的同时,也因他们的最终离去而喟叹不已,他们的离去,不仅意味着大师年代的终结,也意味着一种与今天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的消失。

斯人已去,逝者难追,今天,我们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只能通过徐百柯的这些文字,来怀念那一个个已被遗忘的人物和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来尽可能地感念那些至真至纯至善的老先生!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