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吴城遗址
吴城商代遗址入口大门雕塑
吴城商代遗址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吴城乡吴城村,北依古萧江,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根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吴城,在城西(这里指古临江府城,现临江镇)三十里,其有敌楼、冲敌楼、吴王庙”,故以为村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商代遗址发现后,即以现地名命名为“吴城商代遗址”。
古土城墙与城门
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商代大规模人类居住遗址,为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对探讨长江中下游方国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重大发现之一(可惜并未入选国家2021年度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被江西新干商代大墓所取代),入选国家十三五大遗址规划。
樟树吴城商代遗址全景
吴城遗址是1973年秋清江县(现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自1973年秋季至2002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的考古工作者对吴城遗址先后进行了十次科学发掘。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建设的考古工作站
根据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以及考古资料整理表明,在这个被誉为“赣之魂”的商代城邑遗址中,有城墙、制陶区、墓葬区、祭祀区、水井、居住区、铸铜区等,是相当完整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城址平面近圆角方形,城垣周长约2960米。城垣修筑方式为垒筑,系利用自然地形,顺应山势,挖壕取土,层层堆筑而成。在修建城墙的同时墙外形成壕沟,兼具军事防御及防洪功能。 城墙辟有五个城门,此外东南处还有一个用于泄洪的水门。
吴城商代遗址博物馆
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区土城内有61.3万平方米,揭露面积5189平方米,发现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清理出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出土石器、青铜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文物5000多件;出土有青铜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爵、尊,陶质和石质生产工具有马鞍形刀、纺轮、网坠、拍、垫、斧、镰、铲,以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同时,还发现刻划陶文或符号200多个;几何形印纹陶纹样40多种。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的重大发现,更是刷新了对中国商代中晚期文明进程的认知。根据出土文物及遗迹现象反映出的文化内涵,表明吴城文化既受中原商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吴城遗址俯瞰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1974年带队到吴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吴城文化”的命名者)认为,吴城遗址是吴城文化的都城所在地,吴城曾经是一个有军队、有政权的方国,有着完整的城墙和功能区划,有着较大规模和相对严谨的分区布局。其建造时间虽不明确,但其自商代中期起,至少延续了400多年。国家文物局给吴城遗址定性为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
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和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吴城文化可分为三期:第一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冈上层,即商代早期;第二期,相当于殷墟早、中期,即商代晚期;第三期,相当于商末周初。
吴城遗址土城墙
10次考古发掘基本上集中在土城内,资料反映城内分布有商代的居住区、制陶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祭祀场所、墓葬区、城墙和城壕等。而吴城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祭祀礼仪
吴城祭祀广场由道路、建筑基址、祭吴城祭祀广场由道路、建筑基址、祭祀台座、红土台地与柱洞群五部分组成。其中,红土台座及道路位于城址中轴线的中心位置;道路铺设考究,沟通连接各遗迹;在人工堆筑的红土台座上,分布着廊道、建筑基址、祭祀台座、柱洞群等遗迹。这些遗迹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大型宗教祭祀场所。
吴城遗址祭祀广场
陶面具范
祭祀广场复原
祭祀广场复原
2、文字使用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吴城上百件石范、陶器上的文字符号,主要采用刻画或戳印的方式,施于器表。
文字陶片
文字陶片“臣”字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商代“臣”字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奴隶,另一种是臣僚的意思。
五
州
九
鹱
田
吴城文字解读
吴城文字主要有记事性质文字、计数性质文字及刻符三类,内容反映了商时期社会史实、易卦、窑业生产乃至所有关系等方方面面,表明吴城是当时集政治、军事和经济于一体的大型城邑。
折腹成组文字釉陶罐
折腹成组文字釉陶罐上印有十二个文字符号,呈环形排列在它的肩部,释读为“中才材目尞且之上甲”等字,属于记事性文字。吴城遗址在西段土城墙的城壕里,在近4米深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0多个商代人头颅骨和部分肢骨。
3、权力象征
商周时期,占有青铜资源是权力与地位的重要象征。青铜器的铸造与使用是吴城不可或缺的文明象征之一。其出土的青铜器包含礼器、兵器与生产工具等,器型有鼎、斝、斧、锛、戈、矛等,涵盖吴城先民生产、生活、祭祀与战争等诸多方面。
凤纽青铜器盖
兽面纹青铜斝
兽面纹鸟耳青铜鼎
吴城遗址发现了石范、陶铸件及大量炭渣红烧土块等青铜冶铸遗存。其中石范和陶范并用是其最具特色的生产工艺,尤以铸造兵器和生产工具的石范为代表,颇具地方特色。
蝉纹石范
石刀范
4、饭稻羹鱼
吴城先民的经济类型以稻作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为辅。吴城遗址中的生产工具较于史前聚落时期更加精美考究,种类繁多且成套使用。按质料来分,有铜、石、骨、木、陶5类;按用途分,有起土、中耕、收割3类。有段石锛和马鞍形陶刀是其主要生产工具,具有浓厚地方特色。
圈点纹马鞍形褐釉陶刀
吴城人的饮食用器主要为陶瓷器,鬲、甗、豆、罐、盆、尊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器具。其中甗形器是江南特有的蒸煮器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弦纹折肩陶尊
编织纹折肩原始瓷罐
绳纹分档陶鬲
田野里,人们使用石钁翻动土地,种植稻、麻等农产品;萧江上驾舟捕鱼,将渔网挂满了石网坠和陶网坠,撒网放到江中;树林里,有人手持弓箭、石矛打猎,也有人手拿石斧,砍树劈柴;回到居处,人们生火架陶,寥寥的炊烟在房子间升起……
陶网坠、石网坠、陶纺轮
石镞
石斧
5、由陶到瓷
吴城是商代南方陶瓷器的重要烧造中心之一。这里发现有圆窑、圆角三角形窑、圆角方形窑、龙窑等多种形制窑炉,其中的早期龙窑是中国最早的龙窑遗迹之一。在吴城龙窑的发展过程中,窑身长度和容量随着升焰窑向平焰窑的进化而逐渐增加,并独创了分段投柴的方法,为龙窑早期发展史带来突破性进展。
吴城遗址龙窑发掘现场
先进的窑业技术为吴城先民生产成熟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提供了技术保障。在长期的生产与探索中,先民们发现并使用瓷土,通过不断提升窑炉温度,烧制出制作精良、烧结程度高的原始瓷器,吴城成为中国原始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豆、罐、盆等生活用器到刀、纺轮等生产工具,原始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圈点纹原始瓷假腹豆
四系折肩原始瓷罐
吴城遗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农业兴旺、手工业发达、礼仪兴盛的商代长江以南文明中心。在吴城遗址发现之前的数十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商文化没有越过长江,到达长江以南。吴城遗址作为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定论,改写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成为打开江南古文化研究的一把“钥匙”,为江西商代考古提供了年代学“标尺”,对探索赣鄱地区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吴城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吴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吴城遗址的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
吴城遗址现状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吴城遗址的发掘者,也是“吴城文化”的命名者)认为:真正能够证明长江下游地区正式进入文明阶段的是在江西省发现的以清江县吴城遗址为代表的吴城文化,该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一带的一支受中原商文化强烈影响的土著青铜文化,而且从早期开始即已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曾经参与发掘和研究吴城遗址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智范有一首赞《吴城遗址》的诗,诗曰:“樟树葱郁清江秀,阅尽沧桑胜迹留。曾见工奴铸铜器,犹记先民磨石头。农耕渔猎话艰巨,戈矛剑戟写春秋。掩卷沉思赞奇迹,创史英雄足风流。”
吴城文化博物馆入口
吴城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已发现的商周遗址中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广阔、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吴城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吴城遗址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17年12月,获批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21年10月,入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终评名单。2013年以来,吴城遗址(含筑卫城遗址)连续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专项规划。
土城墙边上的古树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