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共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以韩、魏、赵正式瓜分晋国为起点。三家分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迫不得已之下,周王室正式命三家为诸侯,遂进入战国。
一、《资治通鉴》内容简要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近300万字,分为:
《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
汉纪60卷
《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
《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
《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唐纪81卷
其中,汉代60卷和唐代81卷,内容篇幅最多,占据接近一半。
即使每天阅读一卷,起码也得一年半载。
出版经典的版本有:
胡三省注,繁体竖版,全20册;
胡三省注,简体横排精装,12册(如首页图)。
繁体竖版
清代王夫之撰写了一本史论,叫《读通鉴论》,专门对《资治通鉴》里面的人物史事进行评论。
阅读《资治通鉴》时,可在相应的论述部分观览借鉴王夫之对人或事的看法,加深阅读深度,但不要一来就阅读《读通鉴论》,那样会对阅读者的思考有所限制。
先阅读完《资治通鉴》相关人物事件,思考,再借鉴《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部分卷目
秦始皇篇首篇—辨封建
二、编撰过程
司马光在宋英宗时,写了8卷从战国至秦二世历史的《通志》,上表朝廷,宋英宗对此较为重视。
宋英宗及宋神宗纪年
于是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英宗下诏在崇文院设置专门书局,让司马光继续编纂,刘恕、刘攽、范祖禹辅助编修。
宋英宗
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世,宋神宗即位。
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为《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资治通鉴》正式完成,共历时19年。
元丰八年,重新校定,至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
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三、作者简介
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