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夏商周三代的经济模式,虽然都是以农业为主,但夏代有一定的游牧、渔猎性质,商代则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直到西周将井田制度化,中国才真正确立了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模式。
88.1中国先秦时期--夏商周
周人以农业兴国,周代是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
西周初期的农业尚处于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需采用集体协作模式才能完成生产,因此采用井田制更为合理。因当时地广人稀,广收薄种已能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能造就周初的成康之治。
西周中后期人口激增,贵族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加剧,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土地私有化开始加速,从而倒逼农业科技的进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陆续应用,牛耕技术出现,使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农业集体生产模式,间接摧毁了井田制,农业生产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模式。
88.2中华农神,周人先祖-后稷塑像
关于周代农业的文字和实物资料不多,《周易》《尚书》《周礼》中有少量记载,研究难度较大。但万幸有一部《诗经》,能使我们一窥周代农业生产的真实情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311篇诗歌,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的内容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它是一部"周代社会百科全书"。
88.3隆重推荐《诗经》-周代社会百科全书
《诗经》中有关农业的诗篇有数十篇,结合其他史料、文物,可以为大家描绘西周的农业生产情景。
1、农业生产的主体
周代耕作井田的农夫,称为庶民、民(氓)或国人[国人还包括城市无地的工商业人士]。从事耕作的人都以夫计,周王在分封诸侯或赏赐臣下时,将庶民与土地一起赐予,称为"封国授民"。
88.4周代平民当时又称庶民、庶民、民、国人等
庶民长年在田间劳作,到秋收完毕,才能与妻儿一同过冬。冬季,庶民还要为贵族剥制兽皮、酿造春酒、收藏冰块以及从事其他劳役。庶民的妻女同样也要参加劳动,采桑、养蚕、织帛、织麻、缝制衣物等。
西周时期中后期有少量自耕农出现,他们多数是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因继承关系推进等原因降为平民,他们也被称为"庶人"或"小人",大都在所属宗子的居邑附近拥有一小块耕地,过着比较独立的经济生活。
88.5中国古代始终有自耕农存在-雍正耕织图1
这些自耕农也要向宗子纳贡和服役,但比庶民地位稍高,与宗子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西周后期还有一些逃亡的耕作奴隶,逐渐脱离了贵族的羁绊,取得了自由民的身份。
在西周前期(周穆王前),百姓生活尚可温饱。如《诗经·小雅·甫田》所说:"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就是说在广阔无边的大田上,年年都是大丰收,每年收获万万千,只要拿些陈粮来,就能够养活耕作的农人。该诗较直接地反映了在井田制下农业丰收的场景。
88.6文徵明《食盈丰收图》
2、生产工具的进步
西周的农具,虽然仍像商朝那样以木、石、蚌、骨器为主,但是出土的青铜农具比商朝有所増加,如江苏仪征西周墓葬中发现了两口锋利的青铜镰刀,山西、河南等地的西周墓葬也发现了大量的青铜斧和锛,可见青铜工具在西周的农业生产中比较普遍。
88.7古代木制耜(农具,功效似铲)
常见于文献的西周农具主要有耒[lěi]、耜[sì]、钱、镈[bó]、铚[zhì]、艾等。
耒和耜是用于掘土的工具,功用类似现在的铲子。在曲柄木棒的下端歧出一块尖锐的木叉,用以插地,在木叉上加一块横木,作为踏足处,这就是耒。在耒的下端安装半圆形锐利金属则称为耜,是耦[ǒu]耕的工具,即原始的犁。
《小雅·大田》》有"以为覃耜,傲载南亩"的描述。金属农具的推广使用在《周颂·良耜》中也有反映。
88.8周代青铜镰刀
钱是一种带有金属锋刃的耕具,是一种带锋刃的耜;镈有金属锋刃的耨[nòu]具,即除草的工具;铚为割草的短镰,艾就是今天的镰刀,铚和艾都是用于收割的工具,以上四种工具都是金属农具。
《周颂·臣工》中"命我众人,痔乃钱镈,奄观铚艾"就说的这四种金属农具。可见周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较前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88.9西周实用铜斧,非礼器
西周金属农具的金属锋刃与后世不同,它不是整块采用金属,而是在有锋刃的边缘镶一层金属,其他地方仍是木制的,这样可节省金属用量。
金属工具比木石工具锋利,可大大提升农人的工作效率,如《诗经·周颂·载芟》所说:"载芟[shān]载柞,其耕泽浮,千耦其耘,徂[cú]隰[xí]徂畛[zhěn]。即割除杂草,砍除树木很便利,耕作起来很迅速,成千耦耕的人在田间作业,往来于田畔和耕地之间。可见工具的进步对西周农业的发展贡献很大。
88.10西周铜铲,可能用于翻土
3、垦耕技术的进步
西周的垦耕技术也有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三圃制"的休耕方式和"耦耕"的耕作方式。
西周的田有三种:菑[zī]田、新田和畲田。《说文》解释菑田为"不耕田",指的是刚开垦还不能播种的田;菑田经过整治到第二年成为新田,此时田里长满野菜和草,《诗经·采芑[qǐ]》有"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畲田",即到新田和菑田去采野菜;开垦到第三年的田称之为"畲田"。
88.11轮荒农作法和轮换休闲农作制
菑田、新田和畲田的出现是西周垦耕技术的进步,后来由于田土耕作的成熟,又把田分为上田、中田和下田。可连续耕作的田为上田,不需休耕;两年一耕的田称为中田;三年才一耕的田称为下田。
三圃制是与西欧的"三田制"相似的休耕制,即按照田力的肥瘠而耕作不同的年限。这是对原始农业抛荒制的一项重要变革。
88.12欧洲的三田制和轮流耕种方法
《周颂·臣工》表明西周已有生、熟田之分--"轮闲耕作制"开始实施。
在西周之时,耕地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耒和耜,即用下端为尖刺的耒刺入土中向前推,用像今天铲子的耜向外挑,发掘土块。为了深耕到位,一般要三推而后一发,又由于手劲不足,往往用脚踏在脚踏处助推合发。
《诗经·豳[bīn]风·七月》曾说:"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就是说在三月修理耒耜,四月则举趾而耕,举趾而耕又称"拓耒而耕",就是踩在耒耜上耕作。
88.13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
"拓耒而耕"往往是依次掘土而往后退,与后世的犁耕往前推相反。但是,这种一人"拓耒而耕"的方法十分费劲,所以人们采取了两人合耕的方法--耦耕。
耦耕是常见于上古文献的一种耕作方式,在西周以至春秋都很流行。《周礼·考工记》说:"匠人为沟洫[xù],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quǎn]",即两个耜称为"耦",那么两人同耕则称为"耦耕"。
周成王时期已经出现了耦耕技术,耦耕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所以才出现了"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的盛况。《周颂·噫嘻》有对周人集体耕作具体状况的描写。
88.14协田耦耕三人协作插画
西周之时虽然没有发明牛耕和犁耕,但是由于西周一代的农垦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土地比较疏松,便于耕种,在普遍采用有金属锋刃的耕具和耦耕之后,西周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4.田间作业技术的进步
西周的田间作业技术也有较大进步。当时人已经开始整饬田间沟垄。耜除了用于耕作外,还用来挖掘田间的小沟。《国语·周语》有:"或在畎亩",即田间的土地分为畎和亩,"畎"是田间用来培土和排水的沟洫,而"亩"就是田间的用来耕种的高畦--垄。
88.15《考工记》中的周代土地规划示意图
《大雅·绵》中记载,在先周时期,周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对地形进行观察,然后进行规划,以确定农田的疆界。在所有农事准备工作均做得非常周密后,才能开始农耕生产。
在《诗经》中经常出现"南东其亩"和"南亩"的叙述,其实这里的"东亩"即是指田垄朝东的田,"南亩"就是田垄朝南的田。可见周朝的田亩朝向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根据地势不同或朝南或朝东。
西周的田地规划成整齐的"亩"和"畎"的行列,不仅便于洗土排水,还可以用来灌溉,如《诗经·小雅·白华》记载,当时人们引用丰、镐京郊附近的滮[biāo]水来灌溉稻田。说明西周时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大大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88.16西安建都各王朝王宫位置变化
《大田》第三章"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则表明,在西周的早期,关中地区雨水丰沛,自然降水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西周的田间管理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如翻土、锄草、施肥等技术都有所发展。西周的田间作业很讲究时节,如天子举行的籍田礼,先派掌管天时历法的太史察看土壤情况,如果看到地里的阳气上升就可以翻土播种了。
一般察看土壤的时间在立春前九天,而翻土的时间一般在"土气具发"、"阳气具蒸"的立春时节,翻地播种之后,重要的就是锄草。《礼记·月令》记载在季夏之时"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即是说夏天雨水较多,杂草容易丛生,所以要不断耨耘,并将锄下的草用来做肥料。
88.17锄草是重要的田间劳作之一
《大雅·生民》则表明在西周早期可能已经实现了农作物的条播。(条播:把种子均匀地播成长条,行与行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且在行和行之间留有隆起,供农民走路、踩踏。)
《周颂·载芟》有从耕作、播种、除草到收获的西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记述。
5、西周主要农作物
西周的农作物很多,统称为"百谷"或"五谷",但主要有黍、稷、禾、梁、麦、麻、菽、稻、粟、芑等。
88.18五谷杂粮
禾除了指自身外,还泛指所有有穗的高秆植物。黍和稷都属于禾类。黍的颗粒是黄色的,比谷粒大些,又称为大黄米。黍是西周款待客人的细粮,如《论语·微子》说:"丈人止于路宿,杀鸡为黍食之"。《诗经》也经常把黍作为谷物之首,可见其地位尊崇。
麦是西周的主要粮食之一,常与麻、菽等并列。不过当时没有石磨技术,麦饭不好吃也难消化,主要给奴隶食用。周代已经有大麦和小麦之分,如《诗经•臣工》说:"于皇来牟,将受厥明",其中的"来"就是小麦,"牟"就是大麦。
88.19采摘苎麻后将麻皮与麻杆之间的纤维抽出用来织布
麻是西周庶民用来织衣服的主要原料,它的杆可以用来做薪材,其籽可以食用。《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九月叔苴[jū]","食我农家","叔"是捡拾的意思,"苴"则是麻籽,可见麻籽也是粮食的一种,与禾、麦、菽并称为"禾麻菽麦"。
菽是豆类植物。在西周,豆类已经有不同种类的细分,如《诗经·生民》说"艺之荏菽","荏菽"就是"大豆"。
稻也是西周的主要农作物。一般而言,北方植麦,南方种稻,但西周天气较温暖,北方也能种植稻谷。《诗经·白华》说:"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池在丰镐京郊,今位于西安市西北。
88.20自古北方部分区域就可以种植水稻
6、病虫害管理
《诗经·大田》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稚,农作物的幼苗;专食农作物心的害虫叫螟,专食农作物叶的害虫叫螣,专食农作物根的害虫叫蟊,专食农作物节的害虫叫贼。
西周时期,周人已经注意到了病虫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他们用点火驱虫的方法减小农作物的虫害。这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夜间点起火把,可吸引昆虫投火而亡,这一灭虫方法在七十年代一些偏远地区仍在使用。
88.21路灯下常见的昆虫趋光性反应
7、畜牧业及桑蚕业
西周的畜牧业,与夏、商两代相比并不出色,不过西周的桑蚕业比较发达。在周原地区曾出土过红、白、黄等颜色的丝绸残片,经鉴定,这些丝绸所用的丝是经过精练工艺加入了含钙物质,说明西周的缥丝技术已相当成熟。
综上,西周时"民之大事在农",所以"王惟农是务",连天子每年都要举行象征性的开耕仪式--籍田礼,广大庶民在西周的广阔井田上劳作,出现了"千耦其耘"的景象,再加上周民族本来就是善于农耕的部族,所以西周的农业发展很快,奠定了中国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
88.22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革命年代重现的千耦其耘
正因为有持续、稳定的农业经济支持,中华文明才会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使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其他文明,一枝独秀、源远流长。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