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7月22日—23日,第三届钓鱼城国际学术会议于重庆市合川区举行。大会以“国际视野下的钓鱼城遗址历史与价值”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80余名权威专家莅临。其中,既有来自印度、比利时、韩国、日本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军事遗产研究方面的国外专家,也有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军事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著名专家,还有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防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
钓鱼城之战
南一字城西码头
钓鱼城之战,见证了南宋军民的不屈血性,改写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宏大的战争盛况,在现实中却没有能够一一对应的历史实证。
钓鱼城坐落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
通过长达10多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其核心遗址范围,远不止目前的2.5平方公里,彻底廓清了钓鱼城防御体系的空间布局:
这是一个依靠“山、水、地、城、军、民”六位一体的大纵深多重防御体系。
首先是“山”的运用。半岛制高点钓鱼山分为明显的两级台地,天然形成两级数十米高的悬崖,沿悬崖再修筑城墙,山与城融为一体,成为防御体系的核心支撑。
请横屏观赏
钓鱼山周边稍矮的重要山头也修筑子堡垒,与核心阵地互为犄角,形成火力交叉。
其次是“水”与“地”的运用。利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形成的半岛地势,依据山形修筑了横贯钓鱼城半岛的一字城墙“控山锁江”。
一字城墙“控山锁江”
请横屏观赏
北、西、南三面环绕的江水形成天然护城河,东面则有堑沟阻隔,将10余平方公里的半岛打造为可长期固守的防御整体。不习水战的蒙军很难进攻与封锁。
请横屏观赏
唯一与陆地相连的东面,又有长约2公里,宽20多米的天然冲沟阻隔南北,蒙古军队很难展开队形集团冲锋,大部队被地形迟滞、分隔为小群体,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形成“拳头”。
镇西门
蒙军大营
钓鱼城古校场遗址
此外是“战”与“守”的结合。三面环水的钓鱼城半岛也是守军“粮仓”,钓鱼城山麓田地面积广阔、水源丰富,使整座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基础,“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
钓鱼城外围还设有南北水军码头、一字城墙等重要防御设施。
这些防御空间布局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钓鱼城为何能坚守36年的秘密。
钓鱼城是南宋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的杰作,其城池选址、功能布局、城防体系构建等都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
东新门交战地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一片毫无起眼的农民林地逐渐进入考古工作者的视野,大量的宋代残砖断瓦,瓷器与铁器,甚至炮弹在这里出土。
这就是蒙宋战争时期合州衙署的所在地——范家堰,也是钓鱼城之战的“抗蒙指挥中心”。
钓鱼城范家堰遗址(重庆文化遗产院)
从地势上看,衙署的选址十分精妙,不修在显眼的山顶,而是隐藏在主峰之下山坳中的一个二级台地上,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除非从空中俯瞰,蒙古军队从山下抬头仰视很难发现,也处在炮火、弓箭的射击死角。
范家堰遗址
请横屏观赏
台地之外面是陡峭的悬崖,沿悬崖筑有城墙,易守难攻,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这处衙署是三路三进、带侧花园的大型建筑群,院落呈阶梯式,前、中、后院沿山体而高低分布。
在约2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巨石垒砌的围墙、精美的水池、细致的浮雕、厚重的础石随处可见。据考古介绍,已发现宋元时期的厢房、仪门、道路、排水沟等遗迹144处,出土宋代瓷器、铁器、炮弹残片等标本1100余件。
钓鱼城衙署储藏重要物品的密室,类似于今天的金库,高大坚固的拱券石墙,砖石打磨得如此平整,历经七百多年依然坚固结实,代表了宋代的建筑工艺水平。
范家堰遗址南宋衙署密室门洞(新华社记者黄豁摄)
在战时钓鱼城军民还能修筑如此宏大精美的衙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人们不畏强敌,决心坚守孤城的自信与勇气。
钓鱼城申遗
以上内容综合自新华社、搜狐网
手绘图均出自《钓鱼城抗蒙(元)之战》
《钓鱼城抗蒙(元)之战》中/英文版
为了尽可能的准确还原“钓鱼城之战”宏大的战争盛况,学苑出版社在大量历史文献记载中爬梳、斟酌,并根据今人研究成果和考古实证反复推敲,对重庆合川钓鱼城的历史建筑、山势地形进行整体绘制、复原。
图中的每一处景观样貌、每一个人物的动作情态都是有据可依的。严谨而细腻的描绘,使这幅景观图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鉴赏和收藏价值。
珍藏版长卷即将上市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