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1927年4月12日,在近代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天。蒋介石等人当时在召开反共的秘密会议后,就制定了一个行动,为的就是“清党”。
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是极其残暴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3天内,国民党就杀害了三百多名共产党,还逮捕了三百多人,而失踪人数更是高达五千多人!这还是光被记录的人数。
此次事件作为开端,国民党与共产党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更是斗争不断。共产党在当时实力上是较为吃亏的,因为国民党不但有优质武器,还有实力雄厚的武将。
其中有三位悍将,可以说是人才中的佼佼者,被看做是解放军最大的威胁,更有甚至认为,是他们凭一己之力拖慢了共产党解放全国的进度,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1948年,已维持两年的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比较胶着的一个状态。到下半年时,解放军的头号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要把黄百韬所带领的兵团给歼灭。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解放军的兵力虽少于敌方,但士气始终高昂。
黄百韬兵团大约有十二万人,蒋介石对其始终放心不下,生怕一个不留神就出了什么意外,于是就派司令官邱清泉快马加鞭去支援黄百韬。
可在解放军猛烈的攻击之下,黄百韬所带领的兵团阵地逐一瓦解。自始至终不论解放军如何喊话,黄百韬还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声称要“以死报国”。
11月20日,黄百韬意识到大势已去,直至22日,剩余被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全部被歼灭,就算到这时候,黄百韬还是在试图突围逃命,未遂后便开枪自戕。
后来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毛主席表示当时这一战,如果黄百韬没有死的话,淮海战役可真的没有这么快能结束,而该战也称的上是整个淮海战役中最为险阻的一战。
淮海战役不仅是解放军战役当中以少胜多最为经典的一次战役,还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华东与中原地区也正是因为该次战役胜利才能够解放。
不得不承认的是,黄百韬的存在令中共双方在作战的过程当中给解放军增加了许多难度和未知的变数。
其实在国民党当中有许多武将,但黄百韬可以算是特别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的内部像出身、等级划分等等,都是非常严格的。
出身好、阶级高的人们就自带优越感,无形中自成一派,而黄百韬只是地方部队干出来的将领,在国民党内部许多人都是较为疏远的。
刚开始的时候,黄百韬并不是跟着蒋介石,是张宗昌身边的丰系兵,后来张宗昌兵败收尾,黄百韬才去投向蒋介石。
可此时蒋介石身边并不缺优秀的将领,高手如云,又小有成就,像黄百韬这种,大家自然都瞧不上、看不起。
1928年开始,黄百韬投靠蒋介石,日子并不好过,用憋屈来形容也不为过。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了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使黄百韬有机会重新整合了新四军。
这次他的表现令蒋介石刮目相看,之后作战当中,蒋介石逐渐运用起了黄百韬。
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之后的解放战争,黄百韬作为国民党军团的领导者,给我党制造出了很多麻烦。像胶东战役、豫东战役等,黄百韬都是国民党里最中流砥柱的存在。
打起仗来就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连命都觉得不重要,毛主席在我党与其多次交手之后也逐渐意识到,这种将领在作战当中是最难缠的那种存在,一定要除掉,才能获得胜利。
当时进攻黄百韬军团时,共产党派出的是我国十大将军之首的粟裕,等该场激战结束之后,粟裕也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
粟裕表示,如果当时在战斗的时候他与黄百韬进行一对一的比拼,那么他肯定不是黄百韬的对手。能让用兵如神的粟裕将军有如此高评价的人,也可以看出黄百韬的“威名远扬”。
胡琏是民国政府在对大陆进行统治最后阶段当中最为著名的将领。1907年出生于陕西一贫困农村,靠着自己一步一步学习,1925年成功考取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的学生。
毕业以后,胡琏就开始在国民革命军当中担任排长。他能走到蒋介石的面前,完完全全就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披荆斩棘地走过来的。
在国共两党反目的时候,胡琏靠着自己所打出的战绩已经升至营长。之后在蒋介石下令对红军进行围剿的战役当中,出力最多的非胡琏莫属。毫不夸张的说,国民党所有的围剿行动,胡琏基本上都有参与。
胡琏的“高光时刻”莫过于淞沪会战,面对对我国的不断侵犯与多轮轰炸,胡琏毫不畏惧,还在党内积极且迅速地组织了敢死队,只是为了守住当下的阵地不被敌人所夺得。
该战结束后,胡琏可谓是立了大功,开始了平步青云的升官之旅。
1938年,当时的胡琏受命领军驻扎在九华山周围,日军试图从该地登陆,发现他们意图的胡琏就用计至日军所开来的六十多艘军舰全部被炸。
这个消息传到蒋介石耳朵里时,蒋介石兴奋又激动,笑得合不拢嘴,当即就下令要给胡琏晋升。
接触过胡琏的人都对其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就是为人狡猾,打仗不光十分老练,对兵法、计谋更是极其擅长。
1943年,日本军队为了占据有利地形,就打算先把重庆给攻打下令,可要到重庆之前最大的难题还是要把石牌要塞成功突破。
石牌位于湖北地区,同时它更是长江要塞。假设这个地区被敌方给拿下,那么像四川、重庆等地对于日寇来说简直就是手到擒来。
蒋介石深知石牌的重要性,于是思来想去,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胡琏。胡琏自己也明白这个担子有多重,就算是死也得把这个地方给守住。
后来日寇多次对该地进犯,但最终都是以失败放弃,开始寻觅其他路线,可见胡琏的能力确实了得。
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地区的野战军与胡琏正面交锋,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立刻发来电报,表示胡琏这个人,像狐狸一样狡猾,老虎一样勇猛。不要与其起正面冲突,保存现在实力,等待适合的时机来获得胜利。
在国民党战败后,胡琏就跟随蒋介石等人一起退居台湾。而在金门之战的时候,曾经那么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如今能派出的也只有胡琏了。
胡琏即使人到中年也宝刀未老,获得了战争最终的胜利,没有令蒋介石失望,除此之外,他自己还获得了“金门王”的称誉。
在国民党当中,不论是战绩还是职位,傅作义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北平当时能顺利解放,多亏傅作义的起义。
1911年,16岁不到的傅作义就上战场参加了太原起义,当时他们的敌对方还是清朝军队,从这也就看出其作战经验之丰富,资历的深厚。
到抗日战争的时候,傅作义就升到了陆军的二级将领。那个时候他为了太原不落入日本人的手里,一直在苦苦地坚守着,即使当时他只有两个旅的兵力而已,但还是用兵如神重创了日本军队。
在那段时期,傅作义还积极交友,与八路军的将领交流、切磋如何带兵,一段时间下来,傅作义就被他们的能力所折服,与我军很多人都成为了朋友,周恩来总理就是其中之一。
傅作义的思想非常先进,在30年代就相处了闪电战的战略,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就算形容傅作义是进行闪电战的鼻祖也不为过。
才华的光芒太过于耀眼就容易遭人妒忌,阎锡山就是这样的人,他看不惯傅作义如此的出众,就拿他与共产党将领交好一事,找蒋介石“挑事儿”。
蒋介石听了这“耳边风”自然有所行动,多次对傅作义进行训斥。还多次命令其在抗战时期,把一些共产党给秘密铲除,但傅作义深知共产党的为人,不愿意与其成为敌对,就悄悄地把这些共产党们给护送回了延安。
包头战役时,傅作义能调动的只有两万兵力,而且他们还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散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取得了胜利,使我方没有成功解放包头。
大同战役时,傅作义只拥有五万兵马,而我方派出了十万,即使这种悬殊过大的情况下,我军还是没能取得胜利。像这样的战役还有很多,可见此人多么英勇善战。
但傅作义也深知自己当时在国民党内所进行的行动与自己内心是相违背的,一次次累积的情况下,傅作义最终选择了起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傅作义成为了领导人之一,担任水利部部长等职位,1974年在北京因病去世。
这三位国民党将领的确是优秀的人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要遵循正确的方向,而这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