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说起刘伯温这个人,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也是明朝开国第一谋臣,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能够呼风唤雨,但是要说他料事如神,一点错都没有,可惜的是,终究比不过权力。
刘伯温从小就是个天才,别人看书是一行一行的看,他看书是七行七行的看。别人一行一行的看,都得背上一段时间才能够背出来,而他七行七行的看,看一遍就能够背得出来。
非但能够背得出来,还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刘伯温与其他的读书人一样,走的是科举的道路。在那个活了一辈子能够考上一个举人就光宗耀祖的年代,刘伯温年仅二十二岁就已经考上进士,比举人高一个档次。
刘伯温的元朝官宦生涯总共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都是担任着副手一样的角色,要么是副市长,要么是省政府秘书,要么是教育厅副厅长,从未当过一把手。
这并不是刘伯温无能,而是刘伯温太过于清高,别人贪污受贿,他看不惯,别人欺行霸市他看不惯,因此顶撞上级,顶撞同事,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要是以刘伯温的性格,能够在元朝末年黑暗的官场中混得开,那才奇了怪。
刘伯温能够出现在朱元璋的阵营当中,并不是他去投奔了朱元璋,而是朱元璋来请了他。
朱元璋在谋士朱升的推荐下,得知“金华四杰”的存在,因此派人去将金华四杰请过来。
金华四杰分别是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只有刘伯温一人是朱元璋能够取得江山的关键,其他三人都是陪衬。
朱元璋在招揽金华四杰的时候,分别与四人单独交谈了一段时间。
刘伯温在与朱元璋交谈的过程中,提出了“时务十八策”,由于当时现场只有交谈的两人,这时务十八策到底是什么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坚信时务十八策绝对能够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
“龙湾之战”陈友谅率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的往朱元璋的根据地南京冲过来,而朱元璋的阵营早已乱成了一团。
一大部分的谋士都主张放弃南京,同属陈述南京如何如何不可守,陈友谅如何如何强大,只有刘伯温一人站在了主战派朱元璋这一边,站在这一边还不算,还陈述了能够打败陈友谅的观点。
刘伯温认为陈友谅虽然强大,但是却很骄傲,只要诱他深入,打一波伏击,一定能够打败他。
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话,在龙湾打了一波完美的伏击战,将陈友谅十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击杀两万人,俘虏七千人以及数百条船只,而朱元璋的军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龙湾之战朱元璋听从刘伯温的话,大胜而归,而救援安丰,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话,导致落得个郁闷的下场。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明面上的领导小明王在安丰受到张士诚的攻打。
当时的小明王虽然是朱元璋这一支红巾军系统的领导,但是由于长期遭到元朝的攻打,势力一点一点的衰退,到这时已经远远没有朱元璋那么强大,张士诚一攻打就招架不住。
刘伯温劝朱元璋不要去救小明王,别到时候得受制于人,况且陈有谅还在虎视眈眈,一旦出兵,陈有谅偷袭,后果一定不堪设想。
对于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完全当成了耳旁风,他认为安丰是南京的屏障,再加上小明王是他的领导,救了小明王能够获取一定的威望,所以一定得去。
在当时,小明王已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要说朱元璋有多么的看重他,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朱元璋救援安丰主要是保住安丰,其次才是救小明王。
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安丰他没有保住,倒是救了小明王。
虽然获得了可有可无的威望,但是却得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弑君罪名,因为迟早有一天他会除了小明王,后来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关于刘伯温的聪明才智,朱元璋比谁都清楚,因此一开国就对刘伯温百般打压,颇有一副过河拆桥的架势。
以刘伯温的功劳,别说侯爵,就算是公爵都丝毫不为过,但是朱元璋却偏偏只给刘伯温封了一个伯爵,属于开国功臣中最次的爵位。
别的开国功臣各有各的职位,刘伯温自然也有他的职位,朱元璋不敢给他实权,任命他担任御史中丞。御史中丞虽然是各路御史的领导,但是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相当于顾问。
刘伯温在元朝的时候,就因为性格原因在官场吃不开,现如今到了明朝也一样,也因为性格的原因吃不开。
众所周知,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老家的兄弟,因此公爵、侯爵、伯爵,基本上都是朱元璋老家的人,朝廷上的官员也大部分都是朱元璋老家的人,朱元璋的老家是淮西,所以简称“淮西集团”。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明朝的最高统治机构,基本上都是淮西人,一个人犯法,所有人都出来包庇。而其他地方的人只能看着淮西人枉法。
毕竟淮西集团的实力在那里放着,只要你头脑正常就不会去触犯淮西集团,因为那无异于找死。而有一个不识趣的人,不但敢触犯淮西集团,而且敢硬刚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贪污受贿,金额巨大,在当时判个死罪完全不意外。李善长希望刘伯温能够放他的亲信一马,可是刘伯温非但没有放,还将事情捅到了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贪官,一得知这件事情,直接下了道斩立决的命令。
李善长气了个半死,指挥淮西集团,对刘伯温发动猛攻,一道道弹劾刘伯温的奏折不断的送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刘伯温知道事情不妙,连忙主动退休,将职位让给了自己的亲信杨宪。
杨宪可不是个善茬,他一担任御史中丞就到处收集李善长的种种罪证。李善长原本就不干不净,经常收取别人的贿赂,给别人升官,因此收集起来十分的简单。
李善长眼看事情不妙,也学着刘伯温,在朝廷上找了一个代言人,主动退休,这个代言人叫做胡惟庸(淮西人)。
胡惟庸能够发迹,可以说完全是靠李善长。
胡惟庸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就已经加入朱元璋的阵营,但是由于才能的原因一直在基层混,直到结识了李善长,给李善长送了二百两金子,才得以进入最高统治机构中书省。
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与李善长之间的争斗十分清楚,借助杨宪之手铲除李善长的朱元璋又将刘伯温拉回朝廷,意在震慑淮西集团。
可刘伯温也不是善茬,李善长有淮西集团,而刘伯温有他的浙东集团,杨宪就是浙东集团的骨干成员之一。
任何一方势力做大对于朱元璋而言都是不利的,打压完淮西集团的朱元璋,转过头来又打压浙东集团,叫刘伯温赶紧回家养老。
朱元璋的命令都下来了,刘伯温不敢不从,只能被迫性退休。
身在朝廷的人基本上每一个都有着极度灵敏的政治嗅觉,刘伯温一离开朝廷,淮西集团直接对浙东集团进行穷追猛打。
没有了刘伯温的浙东集团根本不是淮西集团的对手,骨干成员几乎被铲除殆尽,其中就有杨宪。
带领淮西集团打倒浙东集团的胡惟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望,可以说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之前的李善长,到达此生权力巅峰的他,并没有打算放过刘伯温。
回到老家的刘伯温为了避免引起朱元璋的疑心,拒绝与任何官员见面,每天要么是喝酒,就是下棋,但就是这样还是引来了祸事。
刘伯温老家附近的淡洋一带,早在元朝年间就经常有盗贼出没,刘伯温为百姓计,上了一道文书给朱元璋,希望朱元璋能够在淡洋设立巡检司,调派军队镇守,维护一方平安。
这道文书第一个收到的人是朱元璋,第二个收到的就是担任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
胡惟庸从这道文书中嗅到了整死刘伯温的机会。刘伯温过分聪明,而朱元璋对刘伯温一直有着猜忌的心理,干嘛不借助朱元璋的猜忌心理,进而除掉刘伯温呢?
原本淡洋这块地方平平无奇,到了胡惟庸的嘴里就是一块有王气的地,而刘伯温之所以上书朝廷,想在淡洋设立巡检司,是为了驱赶百姓,好方便他在此地建造墓地,有利后代。
朱元璋一听到胡惟庸的话,对刘伯温的恐惧直接加深,而恐惧加深则变成愤怒,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剥夺刘伯温的伯爵俸禄,同时下旨怒斥刘伯温。
刘伯温被朱元璋的这波操作吓到了,他不断的想如何才能够保住性命,既然我远离你,你不放心,那我就干脆到南京去(当时明朝的都城在南京),这下你能够放心了吧,这是刘伯温当时的想法。
刘伯温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这一去非没有保住性命,反而送掉了性命。
刘伯温在南京住了三年,朱元璋一直没有召见他,直到他生病,朱元璋才命令胡惟庸去看他。
朱元璋这道命令非常有意思,他明明知道胡惟庸与刘伯温是死敌,偏偏叫胡惟庸去看刘伯温。像胡惟庸这种宦海沉浮多年的人,一眼就能够看出其中的意思,无非就是暗示他杀掉刘伯温。
胡惟庸不是一个人去看刘伯温,为了表示敬意,也为了方便下手,还携带了一个御医,这个御医给刘伯温的汤药中被胡惟庸放了不应该放的东西。
以至于刘伯温一喝下汤药不久,肚子中就好像有一个东西一样,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个东西越来越大。
刘伯温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希望朱元璋能够放自己一马,让自己返回故里。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必死无疑,便放任刘伯温回到老家,仅仅一个月刘伯温就去世,年六十五岁。
结语
无论刘伯温是离开老家,还是待在老家,面对一个猜忌自己的朱元璋,一个一心想置自己于死地的胡惟庸,无论怎么样都难逃一死。在老家,胡惟庸总想着法子挑动朱元璋的疑心,死是迟早的事情。想着不在老家,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或许能够活命,却不曾想还是难逃一死,聪明面对绝对的权力根本不值一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