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简介 >

胡适生平简介100字 民国大师——胡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2 15:00:46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正如高晓松所说,大师是一波一波出现的。民国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就太多如辜鸿铭、章太炎、刘师培、傅斯年、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这些大师在乱离之世,万里流亡,辗转于途,他们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在小编看来都是当今学术界所缺乏的。我们在敬仰感念的同时,也为这种人格风范的绝响而悲鸣!

最初对胡适的了解源于课本中我的母亲,文绉绉像个先生的样子。父亲胡传出身一个茶商的家庭,曾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39岁以后,胡传放弃科考, 41岁外出远游。他关心时局、钻研地理,注意到帝俄边患的蚕食与侵略,毅然投效东北边荒,展现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1895年8月22日 ,逝于厦门,年55岁。母亲冯顺弟,17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成了寡妇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主母。



青年时期的胡适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


胡适同陈独秀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北洋军阀当局镇压、拘捕无辜的学生。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由胡适翻译成英文),6月11日晚,他拿着印制好的宣言传单,到新世界娱乐场的屋顶向下撒发,被早就埋伏在那里的暗探抓捕。经过包括胡适在内的社会各界大营救,最后由安徽同乡保释,陈独秀被关押了三个多月之后获释。此后,陈独秀以请长假的名义离开北大,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秘密南下,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此走上了终身革命家的道路,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陈独秀到了上海以后,继续编辑《新青年》,刊物的政治色彩也越来越鲜明。1920年4月26日,陈独秀给胡适、李大钊等编委写信,就今后如何办刊物等问题,提出:一是否接着办,二由在京的人办还是由他在沪办。胡适经征求其他编委意见后,提出三个办法:一、由于《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二、将《新青年》编辑部移到北京,发一不谈政治的声明;三、停办。胡适的信,引起陈独秀的“大误会”,令他“大生气”,认为这是“反对他个人”。胡适再次写信强调,他决不反对陈独秀个人,也不反对《新青年》;为消除已经引起的“误会”,胡适最后表示取消原来的意见,只保留“移回北京编辑”一个办法。尽管如此,《新青年》编辑部还是没有再回到北京,逐渐变成中共的理论刊物。实际上,《新青年》的分裂,不是一个单纯编辑人员与地点问题,而是陈独秀与胡适在政治思想上出现公开分歧,已经无法继续走在一条道上了。


1925年11月,北京发生示威游行民众火烧《晨报》馆的事,更使胡适与陈独秀彻底分道扬镳。这时,胡适住在上海亚东书局汪孟邹家中养病,陈独秀有次来看望他,谈话间很自然就说到这件事。从现在保留的1925年底胡适给陈独秀的一封长信,不难看出为此事他们都动了感情。胡适认为,他与陈独秀都发表过“争自由”的宣言,而“争自由”的核心,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现在陈独秀认为《晨报》“该烧”,那他“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在胡适看来,他们两个老朋友,“政治主张尽管不同,事业上尽管不同,所以仍不失其为老朋友者,正因为你我脑子背后多少总还同有一点容忍异己的态度。”所以胡适说,“如果连这一点最低限度的相同点都扫除了,我们不但不能做朋友,简直要做仇敌了。”火烧《晨报》馆,虽然只是一个具体事件,但胡适与陈独秀的不同态度,表明他们在政治思想上的分歧,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胡适同黄侃

黄侃早年留学日本,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嫡传弟子,同时学术方面深得其师赞许,品性也如同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人称黄疯子。胡适和黄侃俩人同为北大的老师,当时的北大存在着新旧俩派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英美派和法日派,胡适和黄侃分别是这俩大派的代表人物。胡适大力提倡白话文,以《新青年》为阵地,不断发表政治,文化主张,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而黄侃善于吟诵诗章,抑扬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正式因为这种原因黄侃经常攻击胡适,每每课堂上必先骂一通胡适后方才开讲,几十当着胡适的面也总要嘲讽、奚落一番。

黄侃攻击胡适的重点是白话文。据说,一天,黄侃在课堂讲文言文之美,又拿胡适开涮:“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字;而用文言文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去三分之二。”

后来胡适在课堂上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有学生便提出疑问,并以黄侃所举之例反驳。胡适解释说:“这不一定,我们可以做个试验。前几天行政院有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回电用的白话文,非常省钱。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无论怎样,在小编觉得,在民国那个年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的文化思想。正是因为那个年代思想文化的碰撞才出现了民国的那么多大师。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老年胡适同蒋介石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