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简介 >

梅贻琦生平简介 不能忘却的清华校长:清贫孤傲一生,为清华倾注毕生心血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9 10:15:37    


提起清华大学,可以说家喻户晓。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两所大学,即使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望。有人说清华大学是中国大学的一面旗帜,有人说清华大学是中国最好的理工科院校,有人说清华大学是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等等。然而,在这一连串殊荣的背后,很少有人能记起那位曾经为清华大学倾注毕生心血的老校长梅贻琦。

1889年(光绪十五年),梅贻琦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1904年,梅贻琦考入南开中学,1908年被保送进入直隶高等学堂(保定)就读。1909年,梅贻琦作为首批庚款留美生赴美国深造。1910年,梅贻琦进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电机工程。1914年,梅贻琦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梅贻琦回归祖国,来到清华,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务。

在经历了“三赶”校长的风潮后,1931年冬天,梅贻琦先生临危受命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清廉正直,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深受清华师生的爱戴。梅贻琦在任期间,以教授治校、通才教育为方针,倡导学术自由,大力整顿校务、狠抓教育,把清华大学打造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叫“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直到现在仍然振聋发聩。在他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汇聚了朱自清、吴宓、胡适、陈寅恪等一大批名人。

抗战爆发后,梅贻琦毅然带领清华师生南下,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为中国保留下了教育的火种。作为“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一心扑在联大校务中,一刻也不松懈。在梅贻琦的主持下,西南联大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旗帜,坚持教授治校,全面践行百花齐放、学术竞放、兼容并蓄的办学风气,为西南联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深厚的治学条件,开创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屠守锷、邓稼先等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梅贻琦因此被誉为“西南联大之魂”,抗战后他又被誉为“当代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之一”。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逃往台湾。为了保留清华大学的庚子退款,梅贻琦在1950年初前往纽约管理清华在美国的基金。梅贻琦深知,如果自己不去,清华的庚子退款很可能就没了。实际上,作为清华校长,此前,梅贻琦一直管理着巨额的“中国文化教育促进基金会”,也就是美国的庚子退款。1924年,“中国文化教育促进基金会”的数额高达1254.5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让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不过梅贻琦先生却从来没有从这笔基金中拿过一分钱,为了办学他反而曾变卖家产,生活清贫的梅贻琦一家,要靠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外出打工和摆摊卖糕点补贴家用。即使如此,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他仍然下令取消校长的所有特权和补贴,使得整个家庭没有任何积蓄。梅贻琦先生清廉至此。

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在新竹创办了台湾清华大学。就这样,梅贻琦被誉为“两岸清华校长”。尽管时间的洪流将本是同根生的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分开,但仍不能阻止培养莘莘学子的赤子之心。梅贻琦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两岸清华校长。1960年,梅贻琦先生被确诊为癌症。由于梅贻琦家境贫寒,身无长物,因此新竹清华大学为他支付了部分治疗费用,医院也酌情减少了部分治疗费用,但仍然不够。闻讯的清华校友在六个月内为梅贻琦先生筹集了65万新台币。躺在病床上,梅贻琦看到了清华师生的捐赠记录泪如雨下。1962年,梅贻琦因病逝世。梅贻琦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只留下了一个皮箱,箱子里装的是庚子赔偿基金的使用账目。里面每一笔资金使用都有明确的记录,而且一分也不差。这就是让人敬佩的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他是两岸清华“永远的校长”。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