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胡也频(1903—1931),原名胡培基,又名胡崇轩,1903年出生于福州的一个戏剧世家。底蕴深厚的闽都文化给他的文学创作和革命生涯带来巨大影响,6年多的写作生涯里,他留下了大量诗歌、小说、戏剧作品,《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等至今广为流传。1931年,胡也频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被称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胡也频
胡也频故居——“青年的追求”展厅
1903年5月4日,胡也频出生于福州市乌石山下。他原本家境丰裕,但祖父过世后,便家道中落。胡也频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伯父,后来伯父早亡,伯母靠打发髻为生。
1918年,因家境窘迫,胡也频不得不辍学,开始了学徒生涯。他的小说《到莫斯科去》也提到了一些自己少年漂泊的经历:“老板固然不把他看作一个人,先生们对于他也是十分的苛刻,甚至于比他高一级的师兄们也时时压迫他做一些不是他分内的事。”
1920年,胡也频只身来到上海,进入浦东中学念书,一年后,在表兄的举荐下,他进入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免费学习机器制造。然而造化弄人,不久,学校停办,他又流浪到北京,也是在这时,受住所大学生的影响,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及鲁迅等人的新文学作品。文学打开了他的心灵之窗,他拿起笔来,要写出一个漂泊者饱尝“饥饿寒冷,孤单寂寞,冷淡的人世,和求生的奋斗”。
胡也频与妻子丁玲
1924年,胡也频参与编辑《京报》的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雨中》就是在这时发表的。不久,他认识了刚从南京来到北京的丁玲,共同的文学爱好让两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甜蜜的爱情生活促使他们更努力去探索、追求、奋斗。1928年,胡也频到上海主编《红黑》杂志,在寻求新的创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他们始终是亲密的战友、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0年,胡也频和丁玲双双加入“左联”,胡也频任执行委员、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左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进步文学组织,丁玲说:“从这一刻起,他一心追求真理……我更感到他为人的真诚、热烈、执着,和对人生、对事业、对党的无限衷心。”他创作出的《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不仅标志着胡也频创作上的升华,在现代文学史上更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写什么,还写了那么多,现在明白了,就更该写了。”胡也频出于这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中,仍挤时间写作。在1930年至1931年被捕前,他还写了短篇小说《黑骨头》《牺牲》等。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与李求实(伟森)、柔石、殷夫、冯铿并称为“左联五烈士”,牺牲时年仅28岁。
1931年4月25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构杂志《前哨》月刊发表了《纪念战死者专号》
“回溯他的一生,想到他的勇猛、他的坚强、他的热情、他的忘我,他是充满了力量的人呵!他找了一生,冲撞了一生,他受过多少艰难,好容易他找到了真理,他成了一个共产党员,他走上了光明大道……”回忆胡也频,丁玲曾这样说。
故居里陈列的胡也频作品
六年的写作生涯里,胡也频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他的成长轨迹。
胡也频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戏剧,虽题材广泛,但多反映底层民众的穷困生活,批判国民的愚昧及表达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如1927年出版的短篇集《圣徒》。
中期是胡也频创作的丰收阶段,表现了贫穷知识分子的生活和乡土气息的双重变奏。1928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活珠子》《往何处去》《诗稿》和戏剧集《鬼与人心》。次年与沈从文合编《红黑》月刊和《人间》月刊,出版了诗集《也频诗选》、短篇小说集《牧场上》《消磨》《三个不统一的人物》《四星期》和戏剧集《别人的幸福》。
后期,胡也频的创作转型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他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支持者。1930年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一幕悲剧的写实》 、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提高,书中洋溢着革命激情。
胡也频虽然牺牲了,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学大师季羡林评价他:“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
著名作家郑振铎说:“凡是认识也频的人,没有一个曾会想到他的死会是那样的一个英雄的死。”
胡也频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所具备的崇高品质,他的英名将永远启示我们不断奋斗、不断前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