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福建省闽侯县属于哪个市?历史沿革及人才辈出

30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2 11:50:42    

闽侯(hòu)县, 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省会福州市西南侧,介于北纬25947'~26°36',东经118°52'~119°25'之间。南北长89.7公里,东西宽55. 75公里,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末,闽侯县常住人口72.5万人。闽侯县境内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 截至2019年,闽侯县辖1个街道、8个镇和6个乡,县政府驻甘蔗街道。

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在今福建设闽中郡,境内属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封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冶山(今福州市屏山东),境内地复属闽越国。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叛乱,为汉所灭,徙闽越国臣民于江淮,至汉始元元年(前86年),福建不设治。始元二年置冶县,境内属之。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县内属之。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县东部地置原丰县,原丰列为首邑,境内地分隶于原丰、侯官。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原丰与侯官合并,称东部侯官,境内属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东部侯官改称原丰县,开皇十二年原丰改称闽县,境内则先后隶于原丰、闽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侯官县,武德八年废侯官县人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再分闽县置侯官县,元和三年(808年)再并侯官人闽县,元和五年,复析闽县置侯官县。这时期,境内则依闽县、侯官县分合情况而分别隶之。咸通二年(861年) 划出闽县地置永贞镇(今罗源县)后,闽县、侯官县境域已等同于建置时闽侯县境域,此时闽县、侯官县实为闽侯县之前身。两县皆隶于福州。

雪峰崇圣寺大雄宝殿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闽县为长乐县,侯官县为闽兴县。清泰二年(935年),长乐、闽兴复名闽县、侯官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县再改称长乐县,次年又复原名,此时两县皆隶于长乐府。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闽县9乡置怀安县。闽、侯官、怀安3县皆隶于福州威武军。

元代,闽、侯官、怀安3县属福州路管辖。

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人侯官县。闽、侯官两县皆隶于福州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称帝福州,改福州府为天兴府,顺治三年复原名,闽县、侯官县隶属之。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府、州、厅建制,实行省、道、县政制,闽县、侯官县政区仍沿袭清末区划。闽县、侯官县归东路道管辖。5月5日,闽县、侯官县裁撤归并。称闽侯府,原两县一切事务均归闽侯府接收管理。闽侯府印信于12日启用,福州府印信于同日作废。同年11月,闽县、侯官县印又重新启用。

民国二年(1913年)3月,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县。

民国三年(1914年),东路道改称闽海道,闽侯县为其辖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建省,闽侯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下设区,区下设村里,村里下设闾邻(5户为邻,25户为闾)。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下置乡镇、闾邻两级(10户为邻,10邻为间)。同年,又改实行保甲制度(10户为甲,10甲为保)。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2月11日,“福建事变”(简称“闽变”)后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划福建为4个省、2个特别市,闽侯县归闽海省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闽变”失败后,福建设行政督察区,闽侯县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县设6个区,以序号为区名,均为甲等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辖6区63乡(镇)。

民国24年闽侯县第六区县立苏坂小学校毕业证书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定第一、二、四、五区为乙等区,第三、六区为甲等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县划为4个区:鼓山区(驻魁岐)、南港区(驻新岐)、凤山区(驻岭头)、大湖区(驻大湖)。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撤区并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为纪念已故国府主席林森(闽侯籍)闽侯县改名林森县,隶属关系不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林森县辖29个乡镇410保。属今境内的有13个乡180 个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林森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划为41个乡镇,接近县治的松鼓乡、双岳乡、平远乡、开闽镇、西豹乡等20个乡镇直属县政府,其余乡镇划为4个区。

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林森县,林森县隶属于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区。

9月中旬,县人民政府划分全县为9个区,以序号为区名。

1950年4月,林森县复名闽侯县,隶闽侯专区(专署设在闽侯县城螺洲)。

1951年4月,析第九区双大乡和洋箬乡部分保设十一区(驻小窘),析第五区南港乡设十二区(驻南通),析第六区侯官乡设十三区(驻上街)。

1952年5月,析第四区沪屿乡设十四区(驻沪屿),析第七区穆源乡设十五区(驻鸿尾),析第九区东汶乡设十六区(驻廷坪)。8月,对区辖乡镇进行调整,原有的214个乡(镇)合并为184个乡(镇)。

1953年7月,增设水上区,管理自福州市划来的渔民,区公所驻六区凤塘乡。

1955年7月,各区委、区政府以地名称谓代原来数字称谓。8月进行区划调整,由16个区政设为13个区。

1956年3月,闽侯专区撤销,闽侯县直属福建省。4月,全县13个区合并为7个区。

1958年5月,全县进行撤区并乡,成立6个镇、11 个乡。8月22日,城门人民公社成立,9月中旬全县实现公社化,全县原有595个农业社合并为17个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5日,改由福州市管辖。

1959年1月,石牌人民公社改名为北峰人民公社。9月,增设闽江人民公社。

1959年8月8日,闽侯专区恢复,闽侯又归其管辖。

1959年“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墓,陵墓后面是郭沫若题写的“二七烈士林祥谦之墓”

1960年1月,马尾公社划属福州市。1961年11月,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个公社划属福州市郊区。

1962年10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12个区。同时设1个县人民公社,即闽江人民公社。

1964年9月,撤区并社,设立城门、祥谦、南屿、上街、荆溪等13个公社。

1970 年改专区为地区,同年6月,闽侯地区移驻莆田,改称莆田地区,城门公社刘归福州市。

1971年,闽侯县改隶莆田地区。

1973年6月5日,闽侯县改隶福州市。

1983年3月,祥谦公社分解为两个公社一个镇, 即祥谦公社、青口公社和尚干镇。

1984年7月,撤销公社建置,全县设4镇11乡。

1992年8月,上街、青口、样谦、南通、荆溪5个乡改为镇建制。

90年代的乌龙江大桥,大桥连接闽侯县祥谦镇与福州,1971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1993年,全县共辖9镇6乡、31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

闽侯县近现代部分人物

林则徐 民族英雄

林徽因 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林觉民 民主革命者

严复 启蒙思想家

陈宝琛 末代帝师

林白水 报界先驱

林祥谦 “二七”烈士

林森 国民政府主席

林庚 北京大学教授

侯德榜 化学家

陈体诚 公路运输专家

张钰哲 天文学家

陈岱孙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

萨本栋 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

萨本铁 化学家,计算机科学家

萨师煊 中科院院士

萨镇冰 爱国将领

陈运和 中国名诗人

陈彪 科学院士

龚子荣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常务副主任

陈景润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

林权 农业专家,福建稻麦研究所前所长,福建农业科学院前副院长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