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诈骗罪相关法律规定及分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07 01:23:17    



一、诈骗罪的法律定义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诈骗罪的数额规定

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两高、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以北京市和浙江省举例:

北京高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起点五千元,“数额巨大”起点十万元,“数额特别巨大”起点五十万元。

浙江高院、浙江省检《关于我省执行诈骗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标准的意见》,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6000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1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50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三、诈骗罪构成要件

主体:一般主体,要求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及能力,单位不构成(如果是整个单位都在实施诈骗,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客体:仅限于侵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

主观: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客观:使用欺诈方法骗取公私财物(通常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


四、电信网络诈骗相关要点

在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或团伙中,不同层级的人员如何把握和认定犯罪数额?(一)诈骗集团或团伙的首要分子,以诈骗集团或团伙所犯罪行的全部数额认定;(二)普通业务组长,以其参与期间主管的小组成员诈骗数额总额认定;(三)普通业务员,原则上认定为从犯并以个人参与的诈骗数额作为量刑依据。

对于高管或组长,因为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职位变动等情况,要严格区分其任职期间主管的数额。

对于犯罪数额中无法查实的部分,应当根据“存疑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司法裁判原则予以排除。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