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南岸区王朴烈士旧居正式开馆,学生代表正在馆内参观并向王朴烈士的塑像敬礼。
“他戴着眼镜,高高大大,称称展展(重庆方言,形容人身材挺拔)的。”11月24日,王朴烈士旧居完成修缮并开放。听闻消息后,89岁的曾素芳老人执意要求儿子王傅志将其搀扶到旧居。走进院落,老人的思绪瞬间回到儿时,脑海中浮现出王朴这位邻居的形象。
王朴烈士旧居坐落在南岸区南山街道龙井村,建于民国时期,是一座白墙灰瓦的围合式院落,在茂林修竹掩映下显得古朴、幽静。这处王朴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旧居,已被公布为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
王朴1921年出生于地主家庭,1946年入党,1949年牺牲时年仅28岁。在王朴的动员下,他的母亲金永华曾筹集近2000两黄金支援地下党。曾素芳清晰地记得,王朴和共产党员在家中秘密开会时,金妈妈总是在附近放哨。儿子光荣,母亲伟大,令人感佩至深。
5.8米高的朝门、4.2米高的院墙、近7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修缮后的旧居高大气派。原有的百年银杏树、桂花树和新栽种的鸢尾、红继木等植物共同装点着这个院落,新铺设的石板路让旧居更显雅致、清幽。这样优美的环境,和修缮前的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王朴烈士诞辰100周年,让王朴烈士旧居“重生”刻不容缓。今年4月以来,南岸区完成旧居的使用权回收,即着手进行修缮。
旧居位置偏远,通行困难。通往旧居的小路每逢雨天就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人们便站在挖掘机的铲斗上进出和运输建材。
夏秋季节降雨频繁,工人们便搭建起50米长、30米宽、11米高的大棚,覆盖整座院落。这样,遭遇暴雨天气时也能继续施工。
王朴烈士雕像高2.5米,重5吨,无法徒手搬进院落。工人便在朝门搭建起脚手架,在脚手架上通过圆木滚动,将雕像一点一点推进院落,又用4米高的滑轮装置将雕像安置好。
南岸区文管所所长叶璐莎说,“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是文物修缮中需要遵守的原则,精工细作、最小干预则是礼遇文物的匠心。
王朴旧居保护修缮项目总工程师张建中说,朝门保存较好,但积满灰尘和杂物。工人便用抹布等蘸取化学试剂,为朝门一点点地“洗脸”。还在裂缝处注入粘合剂,让裂缝不再扩张,这让朝门在保留历史气息的同时,变得整洁、健康。
修缮夯土墙前,工人对原有夯土墙进行采样分析,寻找到成分相同的建材,采用传统夯土做法,在墙体中加设竹块、木板、椽条,以增加夯土强度。为原汁原味地修缮夯土墙,80个工人足足用了两个月。
修好文物建筑,再为其摆入展陈内容,旧居才能真正“重生”。为让旧居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生动课堂,旧居内布置了“光荣的儿子 伟大的母亲——王朴烈士和母亲金永华”展览。王朴就读复旦大学的学籍表复制件、图书《王朴:毁家纾难助革命》、“红岩革命故事展演”中王朴烈士事迹剧照……一件件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展品,一个个彰显着红色初心的故事,生动讲述着革命母子的英雄事迹,以及后世对革命精神的传扬。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进是最好的告慰。24日上午,南岸区在旧居内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走进王朴烈士旧居微宣讲活动。王朴烈士曾孙、“文博小管”宣讲员王子豪在活动中说:“我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烈士的鲜血,我的生命里永远烙上了红色的印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