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253年,蜀汉延熙十六年,蜀国的大将军费祎很离奇的遇刺身亡。
费祎
费祎的死,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荡。无论是《蜀书》还是《魏书》,都认为是魏国的奸细阴谋刺杀费祎。但一个敌国奸细当众公然杀掉了本国的国防部长,这是本应是震惊天下的大案,为什么却没有太大的动荡呢?而且魏国奸细的说法其实并不特别可信,里面有诸多疑点,种种细节其实都隐隐指向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掀开迷雾一般的纱帘,一起看看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阴谋,看看到底是谁在“费祎遇刺”事件中获利最多,且看我慢慢道来。
费祎是诸葛亮死后与蒋琬、董允相继辅政的蜀国重臣,可以说是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但是,与诸葛亮的连年北伐立志匡扶汉室不同,蒋琬与费祎并不是那么热衷于“还于旧都”,而更多的是一种安于天命。这其实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接班人在上台之后一改前任的做法,这只能说明,诸葛亮的国政,是不符合蒋琬、费祎的政治理想的。
蒋琬是零陵人,费祎是江夏人,加上和他们齐名的董允,他是南郡人,这三位接班人和诸葛亮一样,都是荆州人。在关羽败亡之后,我有理由相信,“蜀汉四相”泾渭分明的分成两个阵营,诸葛亮是北伐派,而蒋琬、董允、费祎则是固守派。
《三国志·蜀书》记载,刘备入川时蜀中共有26万户共96万人,后来虽然经历过一些战争,但直到蜀国最后灭亡时,总人口的96万应该没有太大变动。而《晋书·地理志》里记载,魏国在曹叡时期共有120万户443万人。冷兵器时代打仗打的是后勤保障和人口数量,尤其是当进入到消耗战的状态后,更是两方面综合国力的比量。蜀国的96万人口对魏国的443万人口,其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基于此,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其实为对蜀国和魏国综合国力比较后不得不做出的无奈的决定。尤其是自从曹叡登基后改变了曹丕时期对蜀进攻的态势,改为战略收缩,更加在意发展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魏国猥琐发育的话,蜀国将更无胜算,于是诸葛亮用进攻来破坏魏国的发展,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时间。
但是,按照《三国志》里的数据,蜀国96万人要养近10万常备军,相当于10个人养1个兵,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再看魏国,曹叡时期的总兵力大概20万,是22个人养1个兵。因此,长期征伐其实对蜀国的压力很大,这就是蒋琬变动诸葛亮之前的国政的原因。在蒋琬、费祎看来,北伐绝无成功的可能性,而向东去打荆州,争取打回老家,之前刘备已经那么做过了,更是一败涂地,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尽可能的巩固蜀国的国力,尽量延长国祚,与民休养生息,才是最现实也是最正确的做法。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却都没有去扮演诸葛亮所希望的角色。但是,“武侯遗志”这面大旗是固有其巨大的政治红利的,蒋琬、费祎不去继承这笔遗产,总有旁人会想到并利用它,那就是姜维。
228年,姜维归降诸葛亮,从此开启了姜维作为蜀国忠臣的后半生。
蜀国的派系纷争也是很复杂的,有元老派、荆州派和益州派。因为刘备是外来进入益州掌权的,他虽然与益州豪族联姻,但真正信任并任之掌权的却是荆州派。
姜维深知,自己作为降将,所能拥有的大义名分只能来自于诸葛亮的政治遗产,因此他是蜀国不折不扣的“鹰派”,他需要战争来获取朝廷上的话语权。而且蜀国是小国,对外战争是举国层面上的大事,谁能掌握了对外战争的决定权,谁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从而获得权力。因此姜维认为只有战争才能让他在蜀国的朝廷上站稳脚跟,并带来更多的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234年诸葛亮去世,继任者是蒋琬。246年蒋琬去世,继任者是费祎。由此可见蜀国的最高决定权其实一直在“荆州派”一派间传承。蒋琬、费祎是蜀国的“鸽派”,他们非常不热衷于继续北伐。在蒋琬去世后的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位在大将军费祎之下。费祎对姜维的打压更加严重,姜维的几次领兵只有万人。人少,自然战功有限,战功有限,就没有进一步的话语权,姜维于是处于半雪藏的地步。
249年,姜维攻打魏国的西平郡。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在这次战斗中姜维俘虏了魏国的中郎将,名字叫郭脩。
关于这个人,名字始终存疑。《三国志·蜀书》中称之为郭循;而《魏书》中则称之为郭脩。考虑到后面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也采用了“郭脩”的说法,而且蜀国不置史官的事实,这里就统一用郭脩了。
郭脩投降姜维之后,非常匪夷所思的短短几年如火箭一般崛起,到了253年,他已经是左将军了。
左将军这个职位,在蜀国有着特殊的含义。之前马超、吴懿、向朗任过左将军,而在他们之前,他们的老板刘备也是汉朝的左将军。后代宋朝赵光义,在登基前是开封府尹,他当皇帝之后的北宋一代所有开封府尹,前面都要加上一个“权”字,以示自己不敢和皇帝当初的官职一样。“左将军”这个职位虽然在蜀国不用加上“权”,但肯定是非心腹之人不会担任的。而郭脩一个降将,居然也担任了左将军,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果然,到了253年正月,蜀国举办岁首大会,就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意思。费祎召集所有重臣一起喝酒,身为左将军的郭脩也在受邀之列。席间费祎酒醉,郭脩趁其不备一刀刺去,费祎当场身亡。
这就是非常诡异的“费祎遇刺”事件,也是本文着重要分析的内容。
先说郭脩的官职。前面提到了,左将军这个名号在蜀国非常特殊。马超是有历史特殊原因,封一个主公之前的官职以笼络马超;吴懿是刘备吴皇后的哥哥;向朗是诸葛亮死后稳定朝廷的人物,他们是左将军,而郭脩何德何能也能并列呢?而在当时的朝堂上,可以任命这样高官的人物就三个,分别是刘禅、费祎和姜维。
这里解释一下,汉朝的将军位,第一档是大将军,第二档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四位是等同于“三公”的将军,可以任命别的将军位。
而在蜀国,当刘备死后刘禅即位,骠骑将军是吴班,车骑将军是吴懿。因为蜀国不置史官,许多官职的记录语焉不详,吴班、吴懿去世后,这两个将军位其实是空缺的,直到后来,在费祎遇刺前后才由胡济和夏侯霸担任。因此我在上面说,在253年这个年份之前,能够任命郭脩为“左将军”的除了刘禅,就是费祎和姜维。
那么这三个人里,谁最可能是任命者呢?
首先可以排除费祎,费祎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自然不是傻子,他如要任命一个这么重要的官职,不可能对人选不作调查,也不可能看不出这个人实际上想杀自己。然后也应该不是刘禅,刘禅虽然是皇帝,但估计一共也没见过郭脩几次,而且让他把他爹之前的官职给一个都不怎么认识的外人,这是说不通的。那么剩下就只有和郭脩在249年就见面的姜维了。
《三国志·蜀书》中说,姜维“阴养死士”。是不是非常的辣眼睛毁三观?在我们的理解中,只有司马师这样性格阴鸷的人才养死士,没想到浓眉大眼的姜维居然也干过。
司马师电视剧剧照
而什么叫死士?
郭脩刺杀费祎后被俘,然后被秘密处死,死前供认自己乃魏国奸细,阴谋刺杀蜀国重臣。然而这样的人物,干下这么惊天动地的事,留下这么大有文章的口供,居然就被处死了。
是真的被处死了吗?还是像死士一样不留隐患的自尽了呢?
而且有关郭脩是魏国奸细的说法,其实完全经不起推敲。费祎遇刺身亡是253年的正月,而魏国那边到了这一年的八月才由曹芳下旨追封郭脩。如果这事真的是魏国策划的,那么没必要要等待半年的时间才昭告天下。当蜀国宣称自己的大将军被魏国刺客刺杀后,曹芳和司马师都挺莫名其妙的,互相问“NB,是不是你干的?怎么也没和我说一声呢?”
福尔摩斯说:当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排除之后,剩下的结果,无论多么离奇,那一定是正确的答案。
一件事情的既得利益者就是它的最终推手。费祎死后,同年三月,姜维就亲率数万人配合吴国的诸葛恪北伐魏国。这次北伐,让他获得了“督内外军事”的全国最高军事权力。之后连年北伐,更是在256年升任大将军,被雪藏多年的姜维终于得其所愿。
所谓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费祎遇刺的事件上,姜维是最值得怀疑的人物。事情的真相或许是这样的,姜维在249年开始布局,所谓魏国西平郡的中郎将郭脩的说法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个人就是他的一个死士,死士郭脩的目的则是在恰当的场合干掉与姜维意见相左的费祎,为姜维获得兵权铺平道路。
253年三月开始,到262年,9年时间姜维一共进行了6次北伐。翻开《三国志·蜀书》,每年都可以看到姜维率领数万大军进行军事行动的记录。姜维的这6次记录,胜平负各2次,但2次失利都是被邓艾所破,损失惨重。两次平手是因为粮尽而退。回到蜀国和魏国的地形地貌上,当时中国的产粮区在黄河一线,蜀国所在的四川盆地并不是粮仓,而且从蜀中到汉中的交通不便,蜀国大军耗到粮尽,实际上也是对国力的一种损耗。
从这个角度说,姜维的次次北伐可以算是穷兵黩武。
当然事情都是有两面的,在另一个角度,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是有其正面的意义的。
但是,北伐的消耗损害了蜀国上下所有人的利益。在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时,廖化曾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可见连北伐部队内部也已经有了不同的声音,蜀国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这些,正是蒋琬、费祎主政时所竭力避免的。
姜维从“费祎遇刺”事件中的获利并不仅仅是主导了北伐获得了军事上的权力,他更是借“武侯遗志”的旗帜获取了巨大的政治资源,实际上,直到今日,一提起姜维,大多数的人脑海中出现的形象就是一个孤独的向命运抗争的战士。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