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刘基(1311—1375年),通称刘伯温,乃大明王朝的智谋,是朱元璋的心腹军师。刘伯温的死是历史之谜,他的死历史上有三种做法:一是被胡惟庸毒死;二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死;三是正常死亡即病死。这三种说法哪种靠谱呢?
一、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主谋毒死刘伯温
历史学家吴晗认为, 刘伯温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死的。吴晗在1934年6月写了《胡惟庸党案考》一文中表示,朱元璋是毒死胡惟庸的主谋。吴晗提出了一条直接证据和四条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明史·胡惟庸传》中的记载:“御史中丞(刘伯温)亦尝言其短(胡惟庸)。久之基(刘伯温)病,帝遣惟庸挟医视, 遂以毒中之。”这段记载其实说明了朱元璋让胡惟庸去看刘伯温,朱元璋没有明确表示要杀刘伯温。医生是胡惟庸带去的,让人毒杀刘伯温的最有可能的人是胡惟庸。
三条间接证据有以下几点:
第一,吴晗根据史料《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记载,推断刘伯温中毒后,把中毒情况上告了朱元璋,结果朱元璋置之不理,并且还故意派遣手下去打探刘伯温必死无疑,这才放心地送刘伯温回老家。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公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三月,上以公久不出,遣使问之,知其不能起也,特御制文一通,遣使驰驿,送公还乡,居家一月而毙。”
按照原文的意思,胡惟庸带人去看刘伯温,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带来的医生开的药后,体内有石头大如拳头。刘伯温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却并未及时发现端倪(上亦未之省也)。到了三月的时候,刘伯温已经起不来床了。朱元璋让人去探视,当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已经命不久矣,就下旨让他回了老家。刘伯温回到老家后一个月就死了。这段文字并未直接说明朱元璋毒死了刘伯温,反而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病情很关心。这一点不足以说明,朱元璋是杀死刘伯温的主谋。
第二,朱元璋在镇压了胡惟庸后,始终没有再提起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的事情。朱元璋为何不提此事呢?吴晗认为因为胡惟庸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指示去杀的刘伯温,所以他自然不会把此事当作胡惟庸的罪状之一。洪武十三年(1308年)朱元璋在镇压了胡惟庸后,发布了宣告胡惟庸罪行的圣旨,圣旨中指陈胡惟庸罪状的文字是:
“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明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
朱元璋对胡惟庸罪行的宣告,并不是列成一条条具体的罪行,圣旨中记载的胡惟庸罪行是概括性的。比如“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比如“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罪行,是被包含到了这两个结论中去了的。朱元璋认定毒杀刘伯温的人就是胡惟庸。这是有证据的,不是信口胡说。胡惟庸被镇压后,朱元璋在召见刘伯温的次子刘璟时,曾经五次提到过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
第一次,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对刘璟说:“刘伯温不从(胡惟庸),吃了他们的蛊了。”
第二次,在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对刘璟说:“刘伯温是好秀才,吃了胡、陈(宁)的蛊了。”
第三次,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对刘璟说:“刘伯温父子二人都吃了蛊,被他们害了。”
第四次,洪武二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对刘璟说:“你父亲吃了胡家蛊药,你哥哥也吃了,被害了。”
第五次,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朱元璋对刘璟说:“你父亲吃下胡家药后,肚内肠道硬结如石,后来就死了,这是着了蛊。”
第三,朱元璋在镇压了胡惟庸后,因为涂节揭发胡惟庸的罪行而被一同处斩。吴晗认为由于涂节揭发了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而胡惟庸又是受到朱元璋指使,所以朱元璋为了保全名声就连涂节也一并杀了。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的,起初朱元璋要杀的是胡惟庸和陈宁,以及他们的党羽。
后来有人举报说涂节是胡惟庸的军师,涂节起初和胡惟庸一起谋反,后来见事情成不了,就反咬胡惟庸一口拿他当挡箭牌。朱元璋闻言大怒,当即又重新另下一旨诛杀涂节。所以这件很清楚的事情与朱元璋毒杀刘伯温风牛马不相及。由此可见,这三条间接证据并不能证明朱元璋是毒杀刘伯温的主谋。
二、学者杨讷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
有人认为刘伯温不是朱元璋所杀,也不是胡惟庸所杀,他的死只是正常死亡。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学者杨讷。他写了一本专著叫《刘基事迹考述》,这本书专门就刘伯温的死做了考证。他认为刘伯温不是朱元璋所杀,也不是胡惟庸所杀。证据有两点:
一是记录刘伯温事迹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明实录》、《神道碑》等的记录都是后人托伪之作,最早版本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署名作者是黄柏生,这个黄柏生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名。他的名字应该叫刘璟,即刘伯温的次子及朋友所写。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写《故诚意伯刘公行状》时,有人刻意抹掉了刘伯温在元朝做官,又多次对抗朱元璋,后来投降朱元璋的真实事迹。
如果这本书真的是写在洪武年间,而且是真实的态度所写,那为何不记载刘伯温的这些往事?反而对这些往事多有隐晦和粉饰,所以这本书不是洪武年间所写,应该是在建文帝初年所写,写书的人是刘璟及其亲属子弟或者朋友。
这个怀疑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完全说《行状》完全是伪作。因为如果《行状》完全是伪作,那《明实录》收录《行状》时正好是刘伯温去世二十年。当时很多见过刘伯温的人健在,《行状》如果是伪作怎么能被《明实录》收录?所以以此否定《行状》是不对的,否定《行状》中记载的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记载,也是草率的。
二是他认为胡惟庸案是一桩冤案,朱元璋虽然五次告诉刘璟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却拿不出直接的证据。杨讷的主要论点是,从当前的《明实录》及相关档案来看,并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朱元璋是毒杀刘伯温的主谋,拿不出直接的证据证明。同样胡惟庸毒杀刘伯温一说,也拿不出直接的证据。于是杨讷认为,朱元璋和胡惟庸都没有毒杀刘伯温,刘伯温属于正常死亡或是在家中病死的。
杨讷的这个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料是不全的,但并不代表明朝时期资料不全。最重要的资料就是《昭示奸党录》的丢失,这份重要文献的丢失使得今天人们没办法看清楚此案的真正内容。但这并不代表这份重要资料里没有记载刘伯温的死因,刘伯温这么重要的人物又与胡惟庸等人关系密切,不可能不涉及他死亡的真相在这份资料里。
这一点从钱谦益的嘴里就能明确地知道,钱谦益是看过《昭示奸党录》的,钱谦益曾经明确地表示:汪广洋与胡惟庸谋反,最后被朱元璋诛杀镇压。由此可见,胡惟庸谋反案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不是一起冤案。涉及到刘伯温死亡的真相,也在这起案子里了。朱元璋不会平白无故杀胡惟庸,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只要认真一想就能明白。
三、谜底揭示:刘伯温死于何人之手?
洪武三年,朱元璋对丞相李善长拉拢和培植淮西亲贵,打击非淮西籍官员的做法不满,开始准备撤换掉李善长。朱元璋想让刘伯温当丞相,刘伯温不想承担那么大的重任,便多次推辞。朱元璋又问刘伯温,胡惟庸是否可以当丞相,刘伯温说胡惟庸是头小牛犊,如果让他当丞相,可能会拉坏了犁。
刘伯温的这句话导致胡惟庸的升迁之路,胡惟庸对此怀恨在心。李善长致仕后,汪广洋升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洪武六年,汪广洋被贬到广东,朱元璋一时间找不到合适人选,就让胡惟庸独断专事。胡惟庸趁机大肆专权敛财,并培植自己的势力。
胡惟庸得势后,开始报复已经回老家的刘伯温。他诬陷刘伯温独断专行,使得中书省无法上奏给朱元璋,又诬陷刘伯温和当地的百姓争夺一块坟地,欺压当地良民。胡惟庸甚至诬陷刘伯温,说刘伯温在老家一个叫谈阳的地方占了一块地,准备拿来做自己的坟墓。这块谈阳之地有王气,刘伯温有不轨之心。
此时的朱元璋对胡惟庸极为信任,胡惟庸的诬陷奏效了,朱元璋剥夺了刘伯温的养老金,并给刘伯温发了一封信,让他注意保重自己的名节,不要搞得身败名裂、晚节不保。刘伯温接到信件后,当即从老家返回京城。为打消朱元璋的猜忌,他没有再回老家,直到中毒过深无法救治时。
刘伯温入朝一个月后,胡惟庸升为右丞相。刘伯温深知胡惟庸的为人,当即表示反对。刘伯温此次反对胡惟庸言辞激烈,胡惟庸对刘伯温本来就嫉恨有加,此时更加怨恨刘伯温多事。当刘伯温在京城患病后,朱元璋派人胡惟庸去探望,胡惟庸带着医生去看了刘伯温。
后来刘伯温病情加重,肠道内积累有如石头一般硬的硬块无法消除。刘伯温中了胡惟庸让医生下的蛊毒,刘伯温中了慢性毒药慢慢死去。他的大儿子刘琏也没有逃过胡惟庸的毒手,刘伯温死后,刘琏同样被胡惟庸所胁迫不得已跳井身亡。按照朱元璋的说法,刘琏跳井前也中了刘伯温一样的毒。
综合各方面材料来看,朱元璋后来对刘伯温次子刘璟的五次说法是对的,胡惟庸与刘伯温有仇,他有杀死刘伯温的动机、时间和能力。朱元璋不至于毒杀刘伯温,因为刘伯温连丞相都不想当,怎么可能会像胡惟庸一样想谋反当皇帝呢?刘伯温与朱元璋没有本质的矛盾,所以朱元璋不至于毒杀刘伯温。
由此可知,刘伯温的确是被胡惟庸下毒所杀,他中了胡惟庸的慢性毒药。他的大儿子也是如此,父子二人都被胡惟庸所杀。胡惟庸后来被朱元璋所杀,他被杀并不冤枉。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刘伯温也是个普通人,他不是什么神算子和预言家,他难逃奸臣之手,他也无法预言自己的结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